南有嘉魚 ㄋㄢˊ ㄧㄡˋ ㄐㄧㄚ ㄩˊ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南有嘉魚,烝然罩罩。君子有酒,嘉賓式燕以樂。 南有嘉魚,烝然汕汕。君子有酒,嘉賓式燕以衎。 南有樛木,甘瓠累之。君子有酒,嘉賓式燕綏之。 翩翩者鵻,烝然來思。君子有酒,嘉賓式燕又思。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南國魚兒美,羣遊把尾搖。君子有好酒,宴飲佳賓樂陶陶。 南國魚兒美,羣遊隨水流。君子有好酒,宴飲佳賓樂悠悠。 南國樹彎彎,葫蘆藤蔓緊相纏。君子有好酒,宴飲嘉賓樂平安。 鵓鳩飛翩翩,羣飛來這邊。君子有好酒,宴飲嘉賓頻相勸。 註釋 ⑴烝(zhēng):衆多。罩罩:義同“掉掉”,游魚搖尾貌。 ⑵式:語助詞。燕:同“宴”。 ⑶汕汕:《說文解字》:“魚游水貌。” ⑷衎(kàn):快樂。 ⑸樛(jīu):樹木向下彎曲。 ⑹瓠(hù):葫蘆。纍:纏繞。 ⑺綏:安。 ⑻鵻(zhuī):鳥名,即鵓鳩,也叫鵓鴣,天將雨或初晴時常在樹上咕咕地叫。 ⑼思:句尾助詞,下同。 ⑽又:通“侑”,勸酒。 …
Synesthesiaire
-
-
魚麗 ㄩˊ ㄌㄧˊ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魚麗於罶,鱨鯊。君子有酒,旨且多。 魚麗於罶,魴鱧。君子有酒,多且旨。 魚麗於罶,鰋鯉。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物其多矣, 維其嘉矣!物其旨矣,維其偕矣!物其有矣,維其時矣!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魚兒落進捕魚簍,鱨魚魦魚都鮮活。 主人有酒宴賓客,那酒甘美又盛多。 魚兒落進捕魚簍,魴魚鱧魚嫩而肥。 主人有酒宴賓客,那酒盛多又甘美。 魚兒落進捕魚簍,鰋魚鯉魚一齊煮。 主人有酒宴賓客,那酒甘美又豐足。 食物豐盛實在妙,質量又是非常好。 食物甘美任品味,各種各類很齊備。 食物應有盡有之,供應也都很及時。 註釋 1.麗:《書·呂刑》:“越茲麗刑並制,罔差有辭。”《詩·鄘風·幹旄》:“良馬五之。”孔穎達疏引三國魏王肅曰:“夏后氏駕兩謂之麗。”《詩·大雅·文王》:“商之孫子,其麗不億。”《周禮·夏官·校人》:“麗馬一圉。”《荀子·正名》:“累而成文,名之麗也。”《小爾雅·廣言》:“麗,兩也。”這裏用爲成羣結隊之意。 2.罶:(liu柳)《詩·小雅·苕之華》:“牂羊墳首,三星在罶。”這裏用爲捕魚的竹簍子之意。 3.鱨:(chang嘗)動物名。鱨科魚類的通稱。《詩·周頌·潛》:“有鱣有鮪,鰷鱨鰋鯉。” 4.旨:《書·說命中》:“旨哉,說。乃言惟服。”《詩·邶風·穀風》:“我有旨蓄,亦以御冬。”《詩·陳風·防有鵲巢》:“防有鵲巢,邛有旨苕。”《詩·周頌·絲衣》:“旨酒思柔,不吳不敖。”《詩·魯頌·泮水》:“既飲旨酒。”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夫君子之居喪,食旨不甘,聞樂不樂,居處不安,故不爲也。”《儀禮·鄉飲禮》:“告旨。”《禮記·學記》:“雖有嘉餚,弗食,不知其旨也。”《說文》:“旨,美也。從甘,匕聲。”這裏用爲美昧的食物之意。 5.魴:(fáng防)魚名。鯿魚的古稱。《詩·齊風·敝笱》:“敝笱在樑,其魚魴鰥。”《詩·小雅·采綠》:“其釣維何,維魴及鱮。” 6.鱧:(lǐ禮)一種淡水魚,體圓長,口大,牙尖,色黑,有斑點,性兇猛;捕食其他魚類。肉肥美,供食用。又名黑魚、烏鱧、銅魚;俗稱“烏魚”。 7.鰋:(yǎn偃)即鮎魚。《詩·周頌·潛》:“有鱣有鮪,鰷鱨鰋鯉。” …
-
小雅·杕杜 ㄒㄧㄠˇ ㄧㄚˇ · ㄉㄧˋ ㄉㄨˋ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有杕之杜,有睆其實。王事靡盬,繼嗣我日。日月陽止,女心傷止,征夫遑止。 有杕之杜,其葉萋萋。王事靡盬,我心傷悲。卉木萋止,女心悲止,征夫歸止! 陟彼北山,言採其杞。王事靡盬,憂我父母。檀車幝幝,四牡痯痯,征夫不遠! 匪載匪來,憂心孔疚。斯逝不至,而多爲恤。卜筮偕止,會言近止,征夫邇止!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孤零零的赤棠,枝頭結滿滾圓的果實。王事沒有止息,要延續我孤獨的時日。光陰已臨十月,女子傷心之極,遠征的人想已閒逸。 孤零零的赤棠,葉子正繁茂翠碧。王事沒有止息,我心充滿哀傷憂戚。草木還那麼萋萋,女子無限悲悽,遠征的人哪該可以歸裏。 登上那北山山頂,且去採摘枸杞。王事沒有止息,使我父母也憂愁不已。檀木的役車已破,拉車的四馬已疲,遠征的人該歸來在即。 一輛輛車子沒載着你迴歸,我憂心忡忡痛苦難耐。預定時間已過你仍沒到,我的憂鬱如山如海。求卜問筮結果一致,都說你回家指日可待,遠征的人離鄉已近就要歸來。 註釋 ⑴有:句首語助詞,無義。杕(dì):樹木孤獨貌。杜:一種果木,又名赤棠梨。 ⑵睆(huǎn):果實圓渾貌。實:果實。 ⑶靡:沒有。盬(gǔ):停止。 ⑷嗣:延長、延續。 ⑸陽:農曆十月,十月又名陽月。止:句尾語氣詞。 ⑹遑:閒暇。一說忙。 ⑺萋萋:草木茂盛貌。 ⑻.陟(zhì):登山。 ⑼言:語助詞,無義。杞:即枸杞,落葉灌木,果實小而紅,可食,可入藥。 …
-
幹旄 ㄍㄢˋ ㄇㄠˊ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孑孑幹旄,在浚之郊。素絲紕之,良馬四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畀之? 孑孑幹旟,在浚之都。素絲組之,良馬五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 孑孑幹旌,在浚之城。素絲祝之,良馬六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高揚旗幟垂犛尾,駕車郊外行如飛。白色絲線鑲旗邊,好馬四匹後相隨。那位美好的賢人,該拿什麼來送給? 高揚旗上畫鳥隼,駕車已經在近城。白色絲線織旗上,好馬五匹後面跟。那位美好的賢人,該拿什麼來相贈? 高揚旗上垂鳥羽,駕車已經到城區。白色絲線縫旗上,好馬六匹後馳驅。那位美好的賢人,該拿什麼來訴與? 註釋 ①孑孑:特出之貌。指旗顯眼,高掛幹上。幹旄(音毛mao):以犛牛尾飾旗杆,樹於車後,以狀威儀。幹通竿、杆。浚:地名。 旄,同“犛”,犛牛尾。 ②紕(音皮pi):連綴。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。 ③姝(音書shu):美好。畀(音必bi):給,予。 ④旟(音於yu):畫有鳥隼的旗。 都:古時地方的區域名。毛傳“下邑曰都”,下邑,近城。 ⑤組:編織。 ⑥旌(音京jing):旗的一種。掛犛牛尾於竿頭,下有五彩鳥羽。 ⑦祝:“屬”的假借字.編連縫合。 ⑧告(音谷gu):作名詞用,忠言也。一說告同予。 鑑賞 作者:佚名 《幹旄》一詩,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,據張樹波《國風集說》所載,有十三種。各家之說,可謂洋洋大觀,但其中影響較大的,也不過《毛詩序》爲代表的“美衛文公臣子好善說”、朱熹《詩集傳》爲代表的“衛大夫訪賢說”和現代一些學者所持的“男戀女情詩說”三種,恰好代表了古代經學漢學、宋學兩大體系和五四運動興起後新學的觀點。推敲起來,如果從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發去理解詩旨,似乎還是“衛大夫訪賢說”比較可取些。按:毛傳解“四之”、“五之”、“六之”爲“御四馬也”、“驂馬五轡”、“四馬六轡”,認爲“良馬四之”、“良馬五之”、“良馬六之”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。對此清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說:“服馬四轡皆在手,兩驂馬內轡納於觖,故四馬皆言六轡,經未有言五轡者。”又引孔廣森語曰:“四之、五之、六之,不當以轡爲解,乃謂聘賢者用馬爲禮。三章轉益,見其多庶。《覲禮》曰:‘匹馬卓上,九馬隨之。’《春秋左傳》曰:‘王賜虢公、晉侯馬三匹。“楚公子棄疾見鄭子皮以馬六匹。’是以馬者不必成雙,故或五或六矣。”這兒,他指出了毛詩說的關鍵性破綻。另外,馬瑞辰稽考古文獻,指出:“是古者聘賢招士多以弓旌車乘。此詩幹旄、幹旟、幹旌,皆歷舉召賢者之所建。”(同上)由此又可見,相比較而言,“男戀女情詩說”謂此詩寫一個男性貴族青年乘車趕馬去見他的情人,雖從字面上也解釋得通,但不如“衛大夫訪賢說”那樣證據較充足一些。或許,有人會像清姚際恆那樣,以爲“《邶風》‘靜女其姝’、《鄭風》‘彼姝者子’,皆稱女子,今稱賢者以姝,似覺未安”(《詩經通論》)。但清方玉潤《詩經原始》說得好:“‘西方美人’,亦稱聖王,則稱賢以姝,亦無所疑。” 詩全用賦體,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,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“彼姝者子”一句,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“姝者”在全詩中的重要性。持“美好善說”的毛詩說以爲“姝者”是衛國好美善的大夫,持“訪賢說”的朱熹則以爲“姝者”是衛國的賢人,但他們都認爲“之”指代的是衛大夫。毛詩說以“之”爲“賢者樂告以善道”(同上)的對象,朱熹以“之”爲“答其禮意之勤”(同上)的對象。“之”指代的應是上文的“彼姝者子”,若取“訪賢說”,那“之”必然是指被訪的賢人。“何以畀(予,告)之”,正是訪賢大夫心中所想的問題:將贈送他們什麼東西以示禮敬?將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? 從詩藝上說,“在浚之郊”、“在浚之都”、“在浚之城”,由遠而近,“良馬四之”、“良馬五之”、“良馬六之”由少而多,章法是很嚴謹的,而“何以畀之”、“何以予之”、“何以告之”用疑問句代陳述句,搖曳生姿,真覺“躊躇有神”(牛運震《詩志》),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。 清鄧翔《詩經繹參》說此詩是東漢張衡《四愁詩》“所奪胎”,因爲張氏詩中有“美人贈我金錯刀(金琅玕、貂襜褕、錦繡段),何以報之英瓊瑤(雙玉盤、明月珠、青玉案)”之句。鄧氏持“好美善說”,故有此言。不過他所說的此篇詩作對後世的影響,還是很可信的。
-
出車 ㄔㄨ ㄔㄜ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我出我車,於彼牧矣。自天子所,謂我來矣。召彼僕伕,謂之載矣。王事多難,維其棘矣。 我出我車,於彼郊矣。設此旐矣,建彼旄矣。彼旟旐斯,胡不旆旆?憂心悄悄,僕伕況瘁。 王命南仲,往城於方。出車彭彭,旂旐央央。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赫赫南仲,玁狁於襄。 昔我往矣,黍稷方華。今我來思,雨雪載途。王事多難,不遑啓居。豈不懷歸?畏此簡書。 喓々草蟲,趯趯阜螽。未見君子,憂心忡忡。既見君子,我心則降。赫赫南仲,薄伐西戎。 春日遲遲,卉木萋萋。倉庚喈喈,采蘩祁祁。執訊獲醜,薄言還歸。赫赫南仲,玁狁於夷。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兵車派遣完畢,待命在那牧地。出自天子所居,讓我來到此地。召集駕車武士,爲我駕車前驅。國家多事多難,戰事十萬火急。 兵車派遣完畢,集合誓師外郊。插下龜蛇大旗,樹立幹旄大纛。鷹旗龜旗交錯,何不招展揮搖?心憂能否殲敵,士兵行軍辛勞。 周王傳令南仲,前往朔方築城。兵車戰馬衆多,旗幟鮮明繽紛。周王傳令給我,前往朔方築城。威儀不凡南仲,掃蕩玁狁獲勝。 先前我去之時,麥苗青青夏初。今日凱旋歸來,大雪落滿路途。國家多災多難,閒居那有功夫。難道我不想家?恐有緊急軍書。 草蟲咕咕鳴叫,蚱蜢蹦蹦跳跳。沒見想念的人,內心憂思縈繞。見到想念的人,心中鬱悶全消。威風凜凜南仲,將那西戎打跑。 春日緩行天宇,花木豐茂蔥鬱。黃鸝唧唧歌唱,女子採蒿羣聚。押着俘虜審訊,高高興興回去。威風凜凜南仲,玁狁全被驅除。 註釋 (1)牧:城郊以外的地方。 (2)棘:急。 (3)旐(zhào):畫有龜蛇圖案的旗。 (4)建:豎立。旄(máo):旗竿上裝飾犛牛尾的旗子。 (5)旟(yǔ):畫有鷹隼圖案的旗幟。 (6)旆(pèi)旆:旗幟飄揚的樣子。 (7)悄悄:心情沉重的樣子。 (8)況瘁:辛苦憔悴。 …
-
鹿鳴 ㄌㄨˋ ㄇㄧㄥˊ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呦呦鹿鳴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。吹笙鼓簧,承筐是將。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 呦呦鹿鳴,食野之蒿。我有嘉賓,德音孔昭。視民不恌,君子是則是效。我有旨酒,嘉賓式燕以敖。 呦呦鹿鳴,食野之芩。我有嘉賓,鼓瑟鼓琴。鼓瑟鼓琴,和樂且湛。我有旨酒,以燕樂嘉賓之心。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一羣鹿兒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艾蒿。我有一批好賓客,彈琴吹笙奏樂調。一吹笙管振簧片,捧筐獻禮禮周到。人們待我真友善,指示大道樂遵照。 一羣鹿兒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蒿草。我有一批好賓客,品德高尚又顯耀。示人榜樣不輕浮,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。我有美酒香而醇,宴請佳賓嬉娛任逍遙。 一羣鹿兒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芩草。我有一批好賓客,彈瑟彈琴奏樂調。彈瑟彈琴奏樂調,快活盡興同歡笑。我有美酒香而醇,宴請佳賓心中樂陶陶。 註釋 ⑴呦(yōu)呦:鹿的叫聲。朱熹《詩集傳》:“呦呦,聲之和也。” ⑵蘋:藾蒿。陸璣《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》:“藾蒿,葉青色,莖似箸而輕脆,始生香,可生食。” ⑶簧:笙上的簧片。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、一根吹氣管裝在斗子上做成的。 ⑷承筐:指奉上禮品。毛傳:“筐,篚屬,所以行幣帛也。”將:送,獻。 ⑸周行(háng):大道,引申爲大道理。 ⑹蒿:又叫青蒿、香蒿,菊科植物。 ⑺德音:美好的品德聲譽。孔:很。 ⑻視:同“示”。恌:同“佻”。 ⑼則:法則,楷模,此作動詞。 ⑽旨:甘美。 ⑾式:語助詞。燕:同“宴”。敖:同“遨”,嬉遊。 ⑿芩(qín):草名,蒿類植物。 ⒀湛(dān):深厚,毛傳:“湛,樂之久。” 鑑賞 …
-
東山 ㄉㄨㄥ ㄕㄢ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我徂東山,慆慆不歸。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。我東曰歸,我心西悲。制彼裳衣,勿士行枚。蜎々者蠋,烝在桑野。敦彼獨宿,亦在車下。 我徂東山,慆慆不歸。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。果臝之實,亦施於宇。伊威在室,蠨蛸在戶。町畽鹿場,熠耀宵行。不可畏也,伊可懷也。 我徂東山,慆慆不歸。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。鸛鳴於垤,婦嘆於室。灑掃穹窒,我徵聿至。有敦瓜苦,烝在栗薪。自我不見,於今三年。 我徂東山,慆慆不歸。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。倉庚于飛,熠耀其羽。之子于歸,皇駁其馬。親結其縭,九十其儀。其新孔嘉,其舊如之何?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自我遠征東山東,回家願望久成空。如今我從東山回,滿天小雨霧濛濛。才說要從東山歸,我心憂傷早西飛。家常衣服做一件,不再行軍事銜枚。野蠶蜷蜷樹上爬,田野桑林是它家。露宿將身縮一團,睡在哪兒車底下。 自我遠征東山東,回家願望久成空。如今我從東山回,滿天小雨霧濛濛。栝樓藤上結了瓜,藤蔓爬到屋檐下。屋內潮溼生地蝨,蜘蛛結網當門掛。鹿跡斑斑場上留,磷火閃閃夜間流。家園荒涼不可怕,越是如此越想家。 自我遠征東山東,回家願望久成空。如今我從東山回,滿天小雨霧濛濛。白鸛丘上輕叫喚,我妻屋裏把氣嘆。灑掃房舍塞鼠洞,盼我早早回家轉。團團葫蘆剖兩半,撂上柴堆沒人管。舊物置閒我不見,算來到今已三年。 自我遠征東山東,回家願望久成空。如今我從東山回,滿天小雨霧濛濛。當年黃鶯正飛翔,黃鶯毛羽有輝光。那人過門做新娘,迎親駿馬白透黃。娘爲女兒結佩巾,婚儀繁縟多過場。新婚甭提有多美,重逢又該美成什麼樣! 註釋 ⑴東山:在今山東境內,周公伐奄駐軍之地。 ⑵慆(tāo)慆:久。 ⑶士:通“事”。行枚:行軍時銜在口中以保證不出聲的竹棍。 ⑷蜎(yuān)蜎:幼蟲蜷曲的樣子。蠋(zhú):一種野蠶。 ⑸烝:久。 ⑹敦:團狀。 ⑺果臝(luǒ):葫蘆科植物,一名栝樓。臝,裸的異體字。 ⑻施(yì):蔓延。 ⑼伊威:一種小蟲,俗稱土蝨。 ⑽蠨蛸(xiāo shāo):一種蜘蛛。 ⑾町疃(tuǎn):獸跡。 …
-
鳲鳩 ㄕ ㄐㄧㄡ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鳲鳩在桑,其子七兮。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 鳲鳩在桑,其子在梅。淑人君子,其帶伊絲。其帶伊絲,其弁伊騏。 鳲鳩在桑,其子在棘。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。 鳲鳩在桑,其子在榛。淑人君子,正是國人,正是國人。胡不萬年?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布穀鳥在桑林築巢,小鳥七個細心哺食。品性善良的好君子,儀容端莊始終如一。儀容端莊始終如一,內心操守堅如磐石。 布穀鳥在桑林築巢,小鳥嬉戲梅樹枝間。品性善良的好君子,他的腰帶白絲鑲邊。他的腰帶白絲鑲邊,玉飾皮帽花色新鮮。 布穀鳥在桑林築巢,小鳥嬉戲酸棗樹上。品性善良的好君子,儀容端莊從不走樣。儀容端莊從不走樣,各國有了模範形象。 布穀鳥在桑林築巢,小鳥翻飛棲息叢莽。品性善良的好君子,百姓敬仰作爲榜樣。百姓敬仰作爲榜樣,怎不祝他萬壽無疆。 註釋 ⑴鳲鳩:布穀鳥。拼音shī jiū,亦作尸鳩。一種常見的鳥,上體灰褐色,下體白色而具暗色橫斑,其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,並把卵產於別的鳥巢中爲它孵化。 ⑵淑人:善人。 ⑶儀:容顏儀態。 ⑷心如結:比喻用心專一。朱熹《詩集傳》:“如物之固結而不散也。” ⑸伊:是。 ⑹弁(biàn):皮帽。騏(qí):青黑色的馬。一說古代皮帽上的玉製飾品。 ⑺棘:酸棗樹。 ⑻忒(tè):差錯。 ⑼正:聞一多《風詩類鈔》:“正,法也,則也。正是四國,爲此四國之法則。” ⑽榛(zhēn):叢生的樹,樹叢。 ⑾胡:何。朱熹《詩集傳》:“胡不萬年,願其壽考之辭也。” …
-
候人 ㄏㄡˋ ㄖㄣˊ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彼候人兮,何戈與祋。彼其之子,三百赤芾。 維鵜在樑,不濡其翼。彼其之子,不稱其服。 維鵜在樑,不濡其咮。彼其之子,不遂其媾。 薈兮蔚兮,南山朝隮。婉兮孌兮,季女斯飢。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那位候人小官哪,荷着戈扛着祋。那些平庸官僚哪,卻是穿赤芾的三百人之一。 鵜鶘停在水壩上,翅膀乾乾滴水不沾身。那些平庸官僚哪,與所穿的衣服不相稱。 鵜鶘停在水壩上,尖嘴也乾乾的不沾滴水。那些平庸官僚哪,不能始終如一忠於婚配。 天色陰沉昏暗,這是南山早上雲升霧蓋。年輕貌美的少女呀,是這樣的飢餓難耐。 註釋 ⑴候人:官名,是看守邊境、迎送賓客和治理道路、掌管禁令的小官。 ⑵何:通“荷”,扛着。祋(duì):武器,殳的一種,竹製,長一丈二尺,有棱而無刃。 ⑶彼:他。其:語氣詞。之子:那人,那些人。 ⑷赤芾(fú):赤色的芾。芾,祭祀服飾,即用革制的蔽膝,上窄下寬,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,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。赤芾乘軒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。三百:可以指人數,即穿芾的有三百人;也可指芾的件數,即有三百件芾。 ⑸鵜(tí):即鵜鶘,水禽,體型較大,喙下有囊,食魚爲生。樑:伸向水中用於捕魚的堤壩。 ⑹濡(rú):沾溼。 ⑺稱:相稱,相配。服:官服。 ⑻咮(zhòu):禽鳥的喙。 ⑼遂:終也,久也。媾:婚配,婚姻。 ⑽薈(huì)、蔚:雲起蔽日,陰暗昏沉貌。 ⑾朝:早上。隮(jī):同“躋”,升,登。 ⑿婉:年輕。孌(luán):貌美。 …
-
月出 ㄩㄝˋ ㄔㄨ 朝代:先秦 作者:佚名 原文: 月出皎兮。佼人僚兮。舒窈糾兮。勞心悄兮。 月出皓兮。佼人懰兮。舒憂受兮。勞心慅兮。 月出照兮。佼人燎兮。舒夭紹兮。勞心慘兮。 譯文及註釋 作者:佚名 譯文 多麼皎潔的月光,照見你嬌美的臉龐,你嫺雅苗條的倩影,牽動我深情的愁腸! 多麼素淨的月光,照見你嫵媚的臉龐.你嫺雅婀娜的倩影,牽動我紛亂的愁腸! 多麼明朗的月光,照見你亮麗的臉龐,你嫺雅輕盈的倩影,牽動我焦盼的愁腸! 註釋 ①皎:毛傳:“皎,月光也。”謂月光潔白明亮。關於詩的主題,《毛詩序》認爲是諷刺陳國統治者“好色”,朱熹《詩集傳》謂“此亦男女相悅而相念之辭”。高亨《詩經今注》認爲描繪“陳國統治者,殺害了一位英俊人物”。現在多認爲是月下相思的愛情詩。 ②佼(jiāo):同“姣”,美好。“佼人”即美人。僚:同“嫽”,嬌美。 ③舒:舒徐,舒緩,指從容嫺雅。窈糾:與第二、三章的“懮(yǒu)受”、“夭紹”,皆形容女子行走時體態的曲線美。 ④勞心:憂心。悄:憂愁狀。 ⑤懰(liǔ):嫵媚。 ⑥慅(cǎo):憂愁,心神不安。 ⑦照:照耀(大地)。 ⑧燎:明也。一說姣美。 ⑨慘(zào):當爲“懆(cǎo)”,焦躁貌。 鑑賞 作者:佚名 “江畔何人初見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(張若虛《春江花月夜》)如果把這裏所說的“人”理解爲審美的人,把這裏所說的“月”理解爲人的審美對象的月,那麼是誰第一個用含情脈脈的審美的眼光觀照月亮?是誰第一個在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發現了溫情的詩意?是誰最先把它從“遠在天邊”拉到“近在眼前”,貼近人們的心靈?就作爲審美意識的載體和結晶的文學作品來說,應是這首《月出》的作者。 每首詩都有自己的意境,自己的情調。中國古代詠月的詩篇真是積案盈箱,汗牛充棟,比如《 古詩十九首》的“明月何皎皎”、“明月皎夜光”,初唐張若虛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以及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、杜甫的《閨中望月》,等等等等,不管它們如何變換着視角,變換着形式,變換着語言,但似乎都只是一種意境,一種情調,即迷離的意境,悵惘的情調。這種意境與情調,最早也可以追溯到《月出》。 《月出》的意境是迷離的。清代方玉潤《詩經原始》說它“從男意虛想,活現出一月下美人”。詩人思念他的情人,是從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開始的。也許因爲月兒總是孤獨地懸在無垠的夜空,也許因爲它普照一切,籠蓋一切,所謂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(謝莊《月賦》),月下懷人的作品總給人以曠遠的感覺。作者的心上人,此刻也許就近在咫尺,但在這朦朧的月光下,又似乎離得很遠很遠,真是“美人如花隔雲端”(李白《長相思》)。詩人“虛想”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顏,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,時而分明,時而迷茫,如夢,似幻。 …